“我種的900多畝小麥馬上就能收割了。今年小麥豐收多虧了農技人員的幫助。”
“受去年秋播期間強秋霖天氣影響,臨潼區晚播小麥面積占到46%。為了54萬畝小麥豐收,我們一直在開展科技壯苗行動,現在終于要有個好收成了。”
6月3日,在西安市臨潼區油槐街道南楊糧食示范基地一片金燦燦的麥田邊,臨潼區農技推廣服務中心主任房浪濤和油槐街道南楊村汪洋農業合作社負責人郝永強,正討論今年小麥生產情況。豐收的喜悅洋溢在兩人黝黑的臉龐上。
臨潼區是陜西省糧食主產區,全年糧食計劃播種面積100萬畝,糧食總產量預計36萬噸。去年秋播期間,受強秋霖天氣影響,適播期已過,全區仍有近一半面積的小麥沒有播種,還有些低洼地帶農業機械無法操作。
“要想盡一切辦法,能種的田塊都得種上。”房浪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組織機械、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在省級、市級農業農村部門的支持下,臨潼區對淹沒區、積水區組織實施無人機飛播。
面對晚播小麥占比高、弱苗田塊多、整體苗情差異大的情況,臨潼區成立由177名農技專家、骨干技術人員組成的冬小麥“科技壯苗”技術指導組,組織開展“科技壯苗”行動、“千名干部包街進村促春管”活動。農技人員從今年1月開始,放棄節假日,深入街道村組、田間地頭,調查小麥苗情、土壤墑情,監測重大病蟲害,指導群眾科學追肥灌溉、開展病蟲草害防治,推動晚播小麥促弱轉壯。小麥苗情基本接近去年,產量持平略增。
“夏糧一天不到手,工作一天不放松。接下來,我們還要做好農機保養檢修、機收減損和夏播準備等工作。”房浪濤說,目前,臨潼區54萬畝冬小麥自南向北陸續收割。為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三夏”生產,臨潼區投入“三夏”農業機械及配套機具12086臺(套),其中拖拉機1341臺、小麥聯合收割機911臺、各類配套機具9834臺(套);設立金地、玉航、鑫田農機專業合作社等七個跨區作業接待站,為跨區機械提供作業信息、天氣預報、道路交通、收割信息等服務。
臨潼區積極宣傳引導農民利用晴好天氣等有利時機搶收搶種,協調轄區內中石油、中石化等14個加油站開通農機加油“綠色通道”,通過“農機直通車”手機APP等平臺對外發布機具需求信息;組建應急搶修隊,24小時為農機戶提供零配件及維修服務;設立農機作業跨區應急救援專人值班電話,幫助機手和農戶解決問題,確保夏收人員和機具暢通無阻。
來源:陜西日報
|